密布交织在成都中心城区的各河流水系,将迎来一次彻底的“整容手术”。根据近期媒体报道,未来3年,成都将以建设“宜居水岸,活水成都”为目标,实施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。三年治水行动后,成都中心城区水面将扩大近6倍,呈现“六河贯都、百水润城”的美好景象。
2000多年前,李冰修筑都江堰,也让成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。2000多年后的今天,成都再次做大“水文章”,盯住的是多重功效的叠加:美观城市、宜居生活、巩固生态。
“清”是人们对水域最基本的要求。年初,成都发布“水十条”,“全面取缔”“强制”“撤销”等强硬词汇,表明了治水态度。这一次,成都再次强势表态:将对全市562个排污口全面截污,并对中心城区河道清淤。
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。就在前不久,成都在河道巡查中启用了无人机辅助,这一高科技设备可以不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,不留盲区和死角,对所有监管河道和排污口实行全面巡查。“近”是人与水之间最美好的状态。据历史记载,宋代的成都水巷纵横,叠桥相连,可以说家家临水,户户垂柳。这一次,成都提出对河巩固生态。
“宜”是水对于城市最重要的功能。近年来,成都以“六湖八湿地”为核心,大力打造环城生态区,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水体的生态调节功能,让市民拥有更好的人居环境,为此不惜放弃短期经济利益。
以占地6.6平方公里的白鹭湾湿地为例。这块“年均游客超过300万人次”的城市“绿肺”,占据了锦江区辖区面积的整整十分之一,因此而放弃的经济价值难以估量。但成都认为这样“值得”。
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域,成都还动用了“立法”手段,出台了《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》,同时正在酝酿出台《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管理规定》。这在国内所有城市中,已经走在了前列。
这一切手段,只为留给世人对成都的一个明媚印象:一汪水,一座城。
----摘自《四川日报》
|